香港理工大學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於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期間向特區政府提交建議書,內容涵蓋碳中和城市、香港及大灣區科創發展、「一帶一路」合作、生命科技健康與醫療四大主題。理大今日(30日)舉行活動介紹建議書內容,並邀請立法會議員邱達根及鄧飛到場分享。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表示:「今年是理大第三年向特區政府提交施政報告建議。過去兩年,我們的建議得到特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採納,這不僅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更鼓勵我們繼續前行,為社會帶來正面及積極的影響。」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介紹:「我們的建議緊密圍繞四大核心主題,每個主題均來自各位學者的深思熟慮和研究,旨在直面當前挑戰,牢牢把握未來的發展機遇,確保香港在不斷變化的全球格局中持續繁榮。」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兼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崔永康指出:「通過聚焦上述關鍵領域,我們旨在支持特區政府在推動創新浪潮、深化互聯互通,以及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方面的不懈努力。」
建議書內容摘要如下:
1. 實施全面碳審計 建設碳中和城市
香港的碳排放主要來自發電及其他能源工業、運輸和廢棄物。為實現碳中和,PReCIT建議特區政府實施全面的碳審計措施,以追蹤和管理各經濟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並建議應為超過一定規模的公司和組織設立類似的排放報告要求,確保全面覆蓋香港的碳足跡。特區政府可建立集中、公開的溫室氣體排放平臺,以報告和追蹤香港的溫室氣體排放資料,提高企業碳排放資訊透明度。
此外,PReCIT鼓勵特區政府支持開發綠色氫能源和基於廢棄物的生物質發電等新技術的發展,並促進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通過稅收優惠、研發補助及低息貸款等激勵措施,以鼓勵企業和研究機構發展綠氫。
2. 與大灣區融合加強創科發展 建設智慧北部都會區
特區政府可制定策略,促進過渡性房屋居民融入社區,並提供以社區為本的社會服務。北部都會區可借鑑深圳在低空經濟領域的經驗,將新田科技城打造成創新樞紐,可以促進與深圳創新及科技園的合作,助推動大灣區智慧城市群的構建。此外,香港須完善低空經濟相關法律法規,成立跨部門工作組,促進產業發展,並建立專注於低空運輸技術研發中心,推動技術創新。同時,香港應建立統一的金融標準體系,推廣全球法人機構識別編碼(LEI)的應用,提升金融交易安全性和透明度。
3. 促進「一帶一路」合作及挽留人才
PReCIT建議特區政府應考慮財政撥款和/或創建平臺,從而在「一帶一路」國家之間以及香港和大灣區的專家之間促進知識交流、合作研究和公私合作。另外,特區政府應在建立「一帶一路」政產學研聯盟的工作中發揮主導作用。其他具體建議包括: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名額並鼓勵畢業生留港工作;支持香港院校在海外建立聯合學生培訓中心;爭取將香港納入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項目;深化與內地高校合作,鼓勵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將「共創明『Teen』計劃」推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協助解決代際貧困問題。
4. 全面提升醫療保健 應對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挑戰
面對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的挑戰,香港須鞏固基層醫療,PReCIT建議建立營養師註冊認可機制並資助社區營養服務。同時,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未來食品研究院」,促進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為將中醫藥納入主流醫療保健,須加強其基礎科學與和臨床研究,並制定相關規範。
此外,可利用本地大學在各醫療保健學科的教研優勢,加速培養醫療保健領域的高質素人才,以擴大香港醫人才庫,並在醫院、衛生部門和社會組織多個層面加強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在臨床醫學人才和醫療產業科技創新人才的交流和合作。
PReCIT亦建議利用新技術賦能「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包括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醫療領域,開發遠程醫療平臺,提供遠端診斷、治療建議和患者監測,並整合和匿名化相關數據,建立醫療研究數據庫,向大學及科研機構進一步分析研究。理大亦建議政府與持份者探討建立科學完善的全流程醫藥監管機制,推動試驗所與大灣區以至全國共同合作構建區域臨床試驗協同平臺,加快新藥械臨床應用,發展香港成為區域醫藥研發和生產基地。
頂圖圖説: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中)、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右一)、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左一)歡迎立法會議員邱達根先生(左二)及鄧飛先生(右二),就理大提交的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書交流意見。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為活動致歡迎辭。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簡介建議書的主要建議。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左一)為活動主持討論環節,深入探討碳中和城市、香港及大灣區科創發展、「一帶一路」合作、 生命科技健康與醫療四大主題。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同多位來自不同學系和專業的學者就施政報告提出建議。
理大暫任副校長(校園發展及設施管理)凌嘉勤先生(左)及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石丹理教授(右)為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核心成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動車與智慧能源傑出講座教授兼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亦為建議書內容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