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將提案聚焦於提高全民應急救護能力。他建議,將每年1月20日定為「中國急救宣傳日」,全面普及應急救護知識,營造「關注急救、參與急救」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持續提升社會應急救護聯動能力,積極構建「現場-院前-院內」急救全鏈條,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據統計,中國目前每年因心臟驟停、腦卒中等急危重癥死亡的人數超過 1000萬,其中約80%發生在院外,而院外心肺復蘇成功率僅為1%至3%,遠低於發達國家15%的水平。近年來,中國急救培訓工作進展較快,但與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掌握救護技能的人員比例仍然較低。《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21年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普及率僅為1%,遠低於歐美、日韓以及中國港澳臺地區。
2022年2月14日,國務院發布《「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指出,到2035年,中國將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為此,孫達委員提出以下建議:
一、將每年1月20日定為「中國急救宣傳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宣傳教育培訓活動。為紀念我國第一部急救電話「120」於1994年1月20日在北京正式啟用,將每年1月20日定為「中國急救宣傳日」,將「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定為「中國急救宣傳日」主題,強調急救之於寶貴生命與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必要性,激發公眾的參與意願和責任感。
在「中國急救宣傳日」期間,廣泛宣傳急救的意義、方法等,提高公眾對急救的認知和關注,普及急救知識與技能。開展社會急救理論和技能培訓,定期舉辦全國性和區域性技能競賽。鼓勵社會急救力量深入基層普及急救知識,針對不同人群和場景開展各類培訓,教授急救技能,培養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加強對學生、教師、公務員、社區網格員等重點人群的培訓,使之成為急救工作主力軍和示範帶動者。同時,將急救教育納入全民教育體系,將急救知識和技能作為中小學必修課,急救考試作為高中畢業必要科目,考取應急救護證作為駕駛員和就業者必要條件。利用新媒體、社交平臺等多渠道開展急救知識宣傳培訓,擴大急救教育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推進院前急救聯動,優化急救資源配置。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志願者、企業等參與急救事業,建立多元化急救聯動機制,引導並規範社會應急力量有序發展,與紅十字會、醫學院校、醫療機構等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在社區、學校、企業等建立服務站點,在融媒體領域建立宣傳平臺,形成政府、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急救聯動格局。建立與完善激勵機制,如對社會急救組織、愛心企業和個人等給予經費補貼、稅收優惠、榮譽表彰等,對社會急救行為給予法律保護、道德支持、社會認可等。
建立財政保障機制,將院前醫療急救納入公共預算支出,加強中西部、鄉村等地區急救網絡建設,實現鄉(鎮)急救中心(站)全覆蓋,縮小城鄉差距和急救服務半徑。加快布局縣、鄉(鎮)、村三級「獨立型」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統籌城鄉急救資源配置,探索急救站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行機制,提高急救資源利用率。
三、加強院前急救體系信息化建設,建設數碼化網絡急救系統,以數碼化技術連接社會力量,打造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的互聯網時代應急體系。一是建立急救志願者管理平臺,並將其與120等急救機構實現聯動。二是建設AED智能管理平臺,方便公眾最快時間找到AED等急救設備,並將設備信息聯通至120急救指揮調度系統,實現社會急救與專業急救有效銜接。三是推進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信息互聯互通,實現公眾急救設備、志願者、急救機構信息與通信、公安、交通、應急管理等部門信息的互聯共享。(記者 林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