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誠
香港發展局早前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發展北部都會區,這也是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基建戰略。北部都會區面積達3萬公頃,約等於香港總面積的27%,接近中東加沙地區面積的八成。那裏日後會發展為一、產業導向發展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二、創新科技地帶;三、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四、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港府計劃4年內啟動收地程序,9年內完成四成土地平整和落成四成所涉的50萬個新住宅單位。
在北部都會區建設期,基建會拉動本地GDP增長。落成後,估計香港經濟活動重心可能北移,本地科技創新和電子商貿等都會有新的發展平臺,香港與內地經貿和科教融合也會更緊密,香港經濟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城市面貌也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過去26年多以來,香港經濟發展未如理想,原因是香港產業已空心化,本地發展思路卻依然按照以前的套路。期間,內地經濟高速發展;香港是中國一部分,收入卻比內地高,因而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大幅下降,唯有高度依靠金融市場發展、資產價格上漲和內地旅客訪港消費來勉強維持緩慢的增長,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國安法平息「黑暴」後,香港經濟需要再出發。而再出發需要新思維和新方針,發展北部都會區則體現了新的思路。
發展北部都會區要基建先行,需要前期投資,而投資需時較長才可能完成,及後才會產生經濟效益,因此需要面對較大市場風險。僅依靠本地市場無形之手,沒有政府規劃和主導,通過基建來重塑經濟發展模式是很難行得通的。過去,香港是大市場小政府,雖然港府曾經建路、修橋、發展新市鎮和機場等,但發展規模遠不及北部都會區那麼大,眼光也沒有看得那麼遠,目標更不會是為了帶動產業發展。香港當前經濟發展正處於瓶頸,建設北部都會區及其將來的發展,為香港經濟帶來新動力和促進產業升級的機會是很大的。
香港再出發需要新思維
港府表示會在融資、經營等多方面允許公私營合作,會因應工程進度做好收支平衡。估計政府能解決相關融資和現金流安排,但從歷來港府工程預算表現來看,項目超支的可能性卻又是存在的。當前美息高企,超支情況或較易受控。由於工程完工需時多年,應嚴控大幅度超支。整體來看,盡快出臺財務方案和決算能釋除社會疑慮。
北部都會區未來可能會發展創新產業,相關公用設施的配套及其收費對發展新產業很重要。該區鄰近深圳,電力和電訊網絡,以及交通聯網有兩方面值得關注:一是公用設施費用應有競爭性,將關係到區內企業的營商成本;二是通訊和交通既應與內地接軌,同時方便與國際聯繫,能影響都會區的競爭力。港府應早日開展相關規劃並進行公眾諮詢。
最後,按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未來兩三年主要進行收地等前期工作,收地後便可進行施工。今明兩年,香港經濟表現仍不容樂觀,一方面大規模基建還沒有展開,新產業產生的經濟效益又沒有看到;另一方面本地財赤高企,會影響社會對經濟發展的信心,而經濟不景氣會影響稅收,收地等開支大幅增加,財赤和港府債務幅度會明顯增加,而就業和消費又不見好轉。現實一點說,社會不僅要看長遠,更需維持未來幾年的增長。涉及北部都會區的一些交通等配套設施,若收地程序等相對簡單,提前動工也不失為一種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