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元宵」。日漸臨近的元宵節為中國年又增添一場熱鬧。在皖南黃山市歙縣,處處張燈結彩,家家彩燈高掛,節日的氛圍愈益濃厚。
獅燈、五獸燈、十二生肖燈、魚燈依次入場,絢麗璀璨,引人注目;疊羅漢、扮地戲、打蚌殼、舞大刀、打鞦韆等非遺民俗輪番上演;英坑舞獅威風凜凜、活靈活現……元宵節來臨之際,歙縣各地會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為元宵佳節增添說不盡的喜悅,也為群眾送上了元宵節的祝福。
三陽鎮:非遺年味 狂飆古鎮
三陽始布,四序初開。2月2日正月十二古鎮三陽「上元千燈會 非遺妙趣游」非遺民俗精彩上演。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三陽鎮,非遺民俗眾多,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徽州民俗文化寶庫,數百年來鄉間就有「葉村的羅漢中村的燈,三陽的鞦韆傳萬村」諺語傳唱,豐富多彩的非遺民俗活動讓喜慶的節日有聲有色、有光有亮,同時也讓鄉民們更加根脈凝聚,奮發有為,徽州民俗以它獨特的魅力,在時代大潮里賡續綿延,發揚光大。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三陽鎮元宵非遺民俗文化周在一陣氣勢恢宏的大鼓聲中拉開帷幕,獅燈、五獸燈、十二生肖燈、魚燈、文武道具燈、大刀燈依次入場,各色燈籠光彩奪目,絢麗璀璨,引人注目。疊羅漢、扮地戲、打蚌殼、舞大刀、打鞦韆等非遺民俗輪番上演,把「年味兒」的喜慶濃度狂飆到滿格。
葉村疊羅漢是徽州廣受關注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起源於明代,至今已傳承600餘年,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表演者皆為葉村男性村民,身著羅漢服,畫上神態各異的羅漢臉譜,從兩三人到十幾人疊加表演,有「童子拜觀音」、「仙人橋」、「金雞獨立」、「劉海戲金瞻」、「水簾洞」、「斜角旗」等各種招式。表演形式渾樸粗獷,表演招式變化多端,表演者之間通過騎坐在下層人肩上的方式實現疊高,直至最後由19人疊加成6層人牆,意欲「六柱牌坊」。每到此時觀眾席里鑼鼓聲、喝彩聲、鼓掌聲震耳欲聾,「六柱牌坊」招式將元宵燈會氣氛推到高潮。疊羅漢表演展現了葉村族人豪邁雄壯、根脈凝聚、無所畏懼的拼搏勇氣,繼承和弘揚了徽州民俗文化的精髓,是非遺民俗文化裡面一顆璀璨的明珠。
和葉村疊羅漢同屬鬧元宵民俗表演的,還有嬉五獸和威風飈馬。嬉五獸為元宵節沿街巡遊的五獸燈,由村裡的民間藝人利用竹篾和綿紙,匠心扎制描繪而成,有青獅、白象、天狗、麒麟和獨角獸,元宵節期間每晚五獸燈都會走街串巷巡街展演,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文化周開幕式上節目精彩紛呈,來自中村的市級非遺民俗舞獅燈、扮地戲、打蚌殼表演帶給大家另外一種沉浸式體驗感受,也寄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
看罷渾樸粗獷的疊羅漢,也體驗了扮地戲和流光溢彩的各色燈籠,是時候也讓耳朵聽一聽婉轉動聽的鞦韆曲了。和疊羅漢同為省級非遺的三陽「打鞦韆」已四位鞦韆姑娘為焦點,她們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端坐在鞦韆架上緩緩前行,邊盪鞦韆邊唱著歙南小調,鞦韆姑娘長相端莊甜美,唱腔如鶯出谷,餘音裊裊,韻味十足,歌詞多為祈求年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文化周開幕式還邀請了兄弟鄉鎮許村鎮的舞大刀助力表演,以長條竹竿和絹布等原材料製作的大刀近6米高,重達100餘公斤,有十數個配合默契的壯漢齊心協力邊跑邊支立大刀,在疾步推送收立大刀過程中,通體透亮的大刀猶如「橫掃千軍」般從觀眾眼前揮舞而過,威風凜凜,氣壯山河。講究「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的許村舞大刀,讓觀眾感受到一場前所未有的刀光劍影場景。
在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互聯網大時代,只有對非遺民俗的不斷挖掘傳承和宣揚,才能讓越來越多的民眾認識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同時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賦予傳統非遺民俗以新的面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從而進一步推動鄉村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杞梓里鎮:雄獅來賀 共慶元宵
2月2日,在距三陽鎮不遠的杞梓里鎮革命老區英坑村黃氏宗祠前,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一場精彩紛呈的舞獅活動正在進行。
現場,英坑神獅隊身穿舞獅服,在鑼鼓聲中,刀、槍、棍、鐧等十八般兵器粉墨登場,臉戴面具的「魁星」手拿硃筆,點畫東南西北,誠邀四方神仙,祈求福祿壽喜,趁天兵天將疏忽之間神獅闖出天門,直奔凡間…..雄獅威風凜凜、活靈活現,伴隨著喧天鑼鼓,跳躍翻騰、立臥滾抖,「獅子喝水」、「獅子翻身」、「獅子坐肩」……每一個動作都是栩栩如生,引來現場陣陣喝彩。
據悉,英坑舞獅是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始於元末明初,內容豐富多彩,非常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和眾多非物資文化遺產一樣,英坑舞獅並無「劇本」,甚至連鼓譜、號曲、歌詞也無文字記錄,全靠師徒口傳手教,一招一式,一代傳一代。
自2016年開始,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八,英坑神獅隊會在本村及周邊村莊受邀表演,表演形式多元化,如魁神點筆、出雲烏和十八般武藝等,非常具有觀賞性。(記者 吳敏 通訊員 鮑玉婷 洪麗萍 攝影 洪麗萍 鄭宏 謝蓉 朱朱)